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濕疹別抓狂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2015-04-12
蒼朮、苦參根、白朮、地肤子、蛇床子、黃柏為常用治療中藥。

 四月清明剛過,節氣接著進入夏天,滿身大汗下,最容易產生皮膚疾病--濕疹,全身到處抓,到處癢,嚴重癢時,愈抓愈癢,令人受不了。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泛指一系列持久和續發的皮疹,以發紅、水腫、搔癢和發乾為表症,可伴有結痂、剝落、起泡、開裂、出血或滲血,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膚的炎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搔癢性、多形性和複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搔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易反覆發生。
 濕疹按照病情分為:急性濕疹、慢性濕疹。按照主要的症狀分為:脂溢性濕疹、乾性濕疹、陰囊濕疹、小兒濕疹、瘀積性濕疹、肛門濕疹。主要常見病因如下:
 1.遺傳因素:某些類型的濕疹和遺傳有密切關係。
 2.環境因素:包括群體環境和個體環境,前者指室外大範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花粉、致敏菌源;後者是指個體的生活環境。
 3.感染因素:某些濕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等。
 4.飲食因素:很多飲食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形成濕疹。
 5.藥物因素:任何藥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藥疹的可能。
 6.其他因素:可由苦悶、疲勞、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等神經因素引起,也可由日光、紫外線、寒冷、潮濕、乾燥、摩擦等物理因素引起。
 濕疹的中醫治療主要分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中醫認為該病主要和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到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治宜清熱袪濕,方以龍膽瀉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蒼朮、苦參根、車前草、豬苓、蛇床子、黃柏等。慢性濕疹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治宜健脾養血兼以清利濕熱,方以參苓白朮散合消風散、銀翹散加減當歸、白芍、生地、地肤子、薏米仁等。
本文轉載自2015/04/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濕疹 紅腫癢乾


荊芥穗、刺莖藜、蟬蛻、薏仁、白朮、黃柏為常用來治療濕疹中藥。
 癢啊癢,抓啊抓,惱人的濕疹困擾著許多人,很多原因皆會造成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濕疹一詞泛指一系列持久和續發的皮疹,以發紅、水腫、搔癢和發乾為表徵,可伴有結痂、剝落、起泡、開裂、出血或滲血。癒合後的病變區域有時有暫時性的變色,但疤痕卻很罕見。
 濕疹一般可分成三種型態:急性、亞急性、慢性。又可分成內因性及外因性兩種:內因性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錢幣狀濕疹、汗皰疹、鬱積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等;外因性如刺激性皮膚炎、接觸過敏性皮膚炎、光毒性皮膚炎、光過敏性皮膚炎。
 其中引起接觸過敏的五大因素如下:
 1、職業用具,如工業染料、化學物質。
 2、清潔劑。
 3、日常用品。
 4、花草樹木。
 5、藥物藥膏。
 6、動物毛髮和羊毛。
 皮膚和過敏原接觸,較長時間後,產生濕疹。
 每逢季節交替都是濕疹患者的大敵,尤其是乾燥的季節,即秋冬季。濕疹可影響不同年齡的人士,於小孩更是常見,約有 10至 15%的小孩患有濕疹。濕疹可能和遺傳有關,大部分患者個人和家族成員有遺傳過敏的病歷,如鼻過敏、氣喘、花粉症等。食物方面,牛奶、雞蛋、花生和海產類食物常被視為引起濕疹的致敏原。另外,環境濕熱、溫度變化及患者的情緒壓力,都可以令濕疹的症狀變得更嚴重。
 濕疹在中醫的角度,主要是脾虛濕重或陰血虛弱造成,常見證型如下:
 一、脾虛濕重:皮膚搔癢、丘疹水泡、糜爛出水、斑色淡紅或同膚色、大便稀軟,治以健脾利滲,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薏仁、荊芥穗、刺痊藜、蟬蛻為主。
 二、陰血不足:皮膚乾燥、搔癢脫屑、丘疹粗糙。乾不多飲、大便乾燥、治以養血潤燥,卻風止癢,方以當歸飲子加減桑白皮、麥門冬等。
 三、肝鬱脾虛:燥煩易怒、皮膚搔癢、丘疹紅癢、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及大便稀軟等,治以疏肝健脾,方以加味逍遙散加減金銀花、連翹、黃柏、地膚子等。
 四、濕熱內盛:皮膚紅斑、丘疹水泡,嚴重者鮮紅糜爛、搔癢難忍,幼兒哭鬧不安,小便黃赤、便秘,治以清利濕熱,方以龍膽瀉肝湯合銀翹散加減紫花地丁、蒲公英、酢醬草、黃柏、黃芩、黃連、梔子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
本文載自2012/12/10"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