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年輕人手抖 恐罹原發性顫抖症  

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2015-04-06
 一位25歲的年輕女性,念書時最怕拿筆寫字,因為手輕微抖動,字寫不工整又慢半拍,出社會在職場上更因手抖而出糗連連。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表示,這種不自主的手抖現象,有些年輕人深受困擾,最常見是原發性顫抖症,可以用藥物緩解,讓這樣的病患早日脫離「顫抖歲月」。

 這位年輕患者國中時發現寫字拿筆時,手會輕微的抖動,起初以為是心裡緊張所致,後來看報紙、夾菜、倒茶,手抖得更明顯,看醫生也找不出病因。

 沒想到進入職場為客戶作簡報時,拿雷射筆的手經常抖得對不準目標,相當自責;與朋友出遊時,也會因手抖而照片拍不好,造成很大困擾,才前往神經內科門診求診。

 莊雯莉表示,顫抖症是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但一樣是肢體顫抖,怎麼抖、何時抖、抖哪裡……,可能引發的病因大不相同,大部分手抖是可以找到原因治療的。經詳細檢查證實這位年輕女性,是罹患典型原發性顫抖症。

 另一位65歲的男性患者也罹患同樣的病症,他雙手已發抖多年,常在夾菜時愈發不順利,舀湯或喝水時常會溢得滿桌,因此不喜歡去外面餐館用餐,也不敢參加老朋友的聚會,漸漸變得孤獨退縮。

 莊醫師指出,手抖在臨床上依型態可分成幾種:第一類是「休息型顫抖」,即在完全放鬆的狀況下才出現的抖動,這可能是巴金森症的症狀之一,好發於55-65歲的中老年人。第二類是「動作型顫抖」,就是手做動作時出現的抖動,又可細分為「姿勢性顫抖」與「意向性顫抖」;最常見的動作型顫抖為原發性顫抖症,患者多為年輕人且有家族遺傳病史,有時會伴隨著頭、下巴的顫抖。

 原發性顫抖症通常包括不同程度的姿勢性顫抖與意向性顫抖,「姿勢性顫抖」即手維持固定一個姿勢時(如:手平舉、拿杯子等)所出現的抖動;「意向性顫抖」為手指向目標時(如:以手指觸碰鼻子)發生的抖動。

 正常人在疲勞、焦慮緊張時也會發現姿勢性顫抖,然而某些藥物、甲狀腺功能亢進、酒精中毒等造成的姿勢性顫抖是可以經過治療痊癒的。日劇〈一公升的眼淚〉中女主角所出現的手抖即為意向性顫抖,通常與小腦疾病有關,其他原因還包括有多發性硬化症、銅離子代謝失調的威爾森式症等。

 莊雯莉醫師說,上述一老一少病情,是屬於典型的原發性顫抖症,原發性顫抖症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若顫抖的程度已明顯妨礙日常生活,是可以用藥物來控制,只有極少數的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且造成嚴重生活障礙時,可以考慮視丘燒灼術或深部腦刺激等手術治療方式。

 顫抖症經神經內科詳細問診、檢查,大部分是可以找到病因的,千萬不要忽略它,也不要因而成天緊張兮兮。莊雯莉呼籲當自身發覺或是被家人朋友同事發現到有手或其他部位顫抖的情況時,應儘速求助腦神經內科的醫師檢查及診斷,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順心、順手。

本文轉載自2015/04/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