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刺蒺藜 明目祛風

■呂晃禎
2015-04-01
 刺蒺藜臨床運用廣泛,從外感頭痛、風熱眼疾、陽抗眩暈、胸脅滿悶、至婦科乳疾帶下皆可使用,是中醫臨床的常用藥之一。

 刺蒺藜為蒺藜科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實,又名蒺藜子、白蒺藜。蒺藜有刺蒺藜和沙莞蒺藜兩種,本篇聚焦於刺蒺藜。

 刺蒺藜其味辛、苦,歸肝,性微溫,有小毒,功能平肝解鬱,活血祛風,除濕明目,下氣行血,消癰止癢。主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胸滿咳逆,乳房脹痛,乳閉不通,乳癰經閉,催生墮胎,目赤翳障,風疹搔癢,暑濕傷中,嘔吐泄瀉,鼻塞流涕,皮膚風癢,癰腫疥癬,癥麚瘰癧。

 刺蒺藜臨證運用廣泛,如治療風疹搔癢,常與地膚子、荊芥、防風等藥共用,以增加祛風止癢之效。單味使用可用來治療白癜風。倘與菊花、決明子、蔓莖子、青箱子等藥同用,可治風熱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眼癢多淚等症。如胸脅脹痛,則配伍青皮、香附、柴胡同用。若與王不留行、穿山甲共用,可治乳房脹痛,產後肝鬱乳汁不通。若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則與菊花、鉤藤、珍珠母等藥共用,以增加療效。如伍配白芷、附子、白僵蠶共用,可治傷寒頭痛,身熱,百節疼痛。若肝腎風毒上攻,目赤癢痛,目暗昏花,羞明多淚,常與獨活、黃耆、薄荷同用。如陰疝牽引小腹痛,則與梔子、附子同用。若與當歸、牡丹皮伍配,可治瘰癧膿潰不乾。倘與胡麻仁、玉竹、金銀花伍配,可治身體風疹,燥澀頑閉。

鎮痛、利尿、抗過敏
 現代藥理研究,蒺藜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鎮痛、保肝、利尿作用,也有抗過敏、抗炎、抗腫瘤作用,對於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功效。臨床常運用於肝氣不疏,情志鬱結諸症,如結膜發炎,目赤腫痛,畏光羞明,目澀多類,頭痛眩暈,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乳脹脅痛,乳房硬塊,乳汁不下,經痛經閉等肝氣鬱結之症。

 值得一提的是,沙菀蒺藜與刺蒺藜不論品種和功用都略有不同,歷代醫家典籍多所論述;沙菀蒺藜,綠色似腎,炒用。刺蒺藜,三角有刺,主惡血,能破癥下胎,疏肝開鬱,祛風明目。風家之病宜刺蒺藜,補腎則以沙菀者為主。不過也有醫家認為,種類雖異,而明目祛風則一(沙菀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補虛火之目,補多而瀉少。刺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瀉實邪之目,瀉多而補少),但刺蒺藜善破癥麚惡血,而沙菀蒺藜不能也。沙菀蒺藜長於止遺尿遺精,治白帶喉痺,消陰汗,而刺蒺藜不能也。《本草逢原》所說「《本草經》中之破惡血積聚,治喉痹乳難,以苦瀉熱,溫能宣,心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菀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蒐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
   
 刺蒺藜一般用量以6-9克為原則,內服外用皆可。血虛氣弱及孕婦需慎服。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4/0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