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菟絲子 補肝腎脾良藥

圖文:呂晃禎
2015-04-08
 菟絲子為旋花科1年生寄生纏繞草本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成熟種子,是中醫臨床補肝益腎,固精止遺,縮尿安胎的常用藥,為補肝腎脾三經之要藥。重點是容易取得,而且價格便宜,可說是滋補肝腎、強化體能、調養身體最佳選擇之一。
 菟絲子其味甘,性溫,歸肝、入脾、腎三經。功能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主治:遺精早洩,陽痿不育,消渴淋濁,遺尿頻尿,餘瀝不禁,肝腎虧虛,目昏耳鳴,腰膝痠軟無力,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菟絲子常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白濁帶下,胎動不安等症。既能補腎陽,又能補腎陰,有固精、止帶、安胎之效;與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等共用,可治陽痿遺精,如五子衍宗丸(《婦科準繩》)。若與杜仲、山藥同用,可治腰痛膝無力。若小便失禁,則配伍鹿茸、五味子、桑螵蛸、牡蠣、附子、肉從蓉等藥同用以增加療效,如吐絲子丸(《世醫得效方》)。與蓮子、茯苓、芡實等共用,專治帶下,尿白濁,如《局方》茯兔丹。如肝腎不足,目失所養引發之視力衰退,頭昏目暗,則與熟地、枸杞子、車前子同用,如駐景丸(《醫方類聚》)。倘肝腎不足之胎動不安,則與續斷、阿膠、桑寄生同用,如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與艾葉、當歸、川芎、炒枳殼、姜厚朴等藥伍配應用,即是中醫著名的婦科良方保產無憂方(十三太保藥方)(《傅青主女科 補集》)。如與澤瀉、桑螵蛸共用,可治膏淋(吐絲丸《奇效良方》)。脾元不足,食少便溏,常與人參、白朮、黃耆、木香、補骨脂同用(《方脈正宗》)。若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暈怔忡,則與麥冬同用(《本草綱目》)。如與附子伍配,可以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膝(《扁鵲心書》吐絲子丸)。單味吐絲子可治消渴不止、小便淋瀝等症(吐絲子丸《全生指迷方》),不論研末、為丸、水煎、泡酒,皆可靈活運用。
 以生化觀點分析,菟絲子含樹脂苷、糖類、三萜酸類、生物鹼、香豆素、黃酮類(榭皮素、紫雲英苷、金絲桃苷)、甾醇(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等)、鞣酸、及多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如鐵、鋅、鎂、錳、鈣、鍶、鉬等。以現代藥學研究,菟絲子有保肝、壯陽(增強性活力)、降壓作用,和延緩白內障形成,也可以增加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並能增強非特異性抵抗力作用,及抗炎、抗病毒、抗腫瘤等作用。
 菟絲子粥:菟絲子30-60克、米100-150克、糖適量(或加入福肉或紅棗以增加風味),先將吐絲子以1000毫升水,煎至600毫升,去藥渣後,加入米煮熟後,在加入適量的糖跟水,煮成粥即可。長期服用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之效。可用於肝腎虧虛之各種關節疼痛,腰膝痠軟無力,遺精陽痿,遺尿頻數,視物不清,目暗頭暈,耳鳴耳聾,婦女帶下及習慣性流產等。
 菟絲子一般用量以10-15克為原則,無毒,於《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可以久服,久服可以明目、輕身、延年長壽,不過其性略偏溫,服用上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陰虛火旺、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者禁服,原則上只要出現口渴、口乾、口苦等上火症候,則須立即停用。如須長期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4/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