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白癜風之證治

◎文╱黃學文
一、什麼叫白癜風?
(一)《諸病源侯論》:「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血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
癜,此亦是由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可見此證是因發病具風邪特點,外見皮
膚色白為癜,因此命名為白癜風。

(二)研究發現白癜風常出現在神經末梢,關節,汗腺集中分佈處,一般呈對稱型表現。手腕、
手指、手臂、肘、腳、膝、腿、臉、嘴唇、嘴的周圍等是多發區域。此外,白斑部位毛髮
會出現變白的情況。亦有極少會影響眼睛顏色或視網膜的特殊例子。
(三)在中醫傳統理論中,白癜風的發病是機制是內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外因為外感風邪、
跌打損傷,內因為情志內傷,氣血失精,兩者合併使氣血失和、瘀血阻絡,以致釀成白
斑。
二、辯證論治
(一)氣血兩虛:
1. 症狀:白斑色淡,沒有固定的好發部位,形狀或圓或長,或為不規則雲片狀,邊界不清
楚,發展緩慢,常見缺乏氣力,面色不華,手足不溫。舌淡,脈細弱。
2. 治則:益氣養血祛風。
3. 用方:白駁丸加減。
4. 組成:黃耆18g,當歸15g,雞血藤15g,何首烏15g,川芎10g,赤芍10g,防風10g,白
蒺藜15g。水煎服。
5. 方解:川芎、紅花、當歸、赤芍、雞血藤均歸肝經,具有養血、活血、行氣的作用。何
首烏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白蒺藜、防風具祛風、平肝、疏肝作用,歸肝
經。赤芍清泄除煩。黃耆補氣、行氣。諸藥合用可使 氣機暢通,氣行血行。
(二)肝鬱氣滯:
1. 症狀:肝鬱氣滯,氣血失和,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色澤時暗時明,皮損發展可快可
慢,常是 隨精神及情感變化而加劇或減輕。多見於急躁易怒、月經不調或乳中結
塊的女性。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2. 治則:疏肝解鬱,活血祛風。
3. 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4. 組成:柴胡10g,炒香附10g,川芎12g,白芍12g,赤芍12g,當歸10g,薑黃12g,白蒺
藜12g,自然銅10g,蒼耳子10g。水煎服。
5. 方解:柴胡疏肝解鬱,香附疏肝理氣,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白芍緩急止痛、養血柔肝,
赤芍清泄除煩,炙甘草調和諸藥。
(三)血瘀阻絡:
1. 症狀:白斑邊界清楚,伴見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澀。
2. 治則: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3. 用方:通竅活血湯加味。
4. 組成:川芎9g,赤芍9g,桃仁10g,紅花9g,白蒺藜12g,防風10g,鮮薑9g,老蔥3g
根,紅棗7個,麝香0.15g(絹包,後下)。黃酒煎服。
5. 方解:麝香芳香開竅並活血散結通絡,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蔥白、生薑
合菖蒲以通陽宣竅。
(四)風濕熱阻絡:
1. 症狀:白斑粉紅、境界清楚,多分佈於面部與五官周圍外露部位。發病較急速,擴展蔓
延迅速,皮膚白變前常伴明顯瘙癢,兼見肢體困倦,頭重、納呆、苔膩、脈濡或
滑。
2. 治則:清利濕熱,活血祛風。
3. 用方:祛濕活血湯。
4. 組成:黃芩10g,蒼朮10g,茯苓10g ,冬瓜皮10g,防風10g ,蒼耳子10g ,秦艽10g ,
澤蘭12g , 當歸10g,何首烏20g,赤白芍各6g。煎服。
5. 方解:黃芩,清熱燥 濕藥。蒼朮,芳香健脾化濕藥祛風。茯苓、冬瓜皮,利水滲濕藥。蒼耳子、秦 艽,祛風除濕。澤蘭,活血袪瘀。
(五)肝腎不足:
1. 症狀:白斑邊界清楚,白斑區毛髮變白,病程長,多有遺傳傾向。伴見頭暈耳鳴,健
忘,腰膝酸軟。舌嫩紅,苔薄少,脈細弱。
2. 治則:滋補肝腎,活血祛風。
3. 用方:四子四物白斑烏黑湯。
4. 組成:女貞子15g ,枸杞子10g ,沙菀子15g,覆盆子10g,黑芝麻15g,赤白芍各10g,
白蒺藜15g,川芎10g。水煎服。
5. 方解:女貞子、枸杞子,補腎滋陰,養肝明目。沙菀子,補肝益腎。覆盆子,益腎固
精。黑芝麻,滋補肝腎。
三、外治法
(一)補骨脂酊:30%補骨脂酊外搽配合日光或紫外線照射。
(二)消斑酊:烏梅60%,補骨脂30%,骨碎補10%。放入80%~85%的酒精中(藥物與酒精的
比例為1:3)浸泡1周後外搽。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51期" 98 / 98 / 12.07~12.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