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中醫減重 養生顧健康

/陳醫師健康關懷 
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由於社會經濟進步及生活型態改變,肥胖盛行率明顯升高,根據歷年來全國健康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約每三人即有一人是過重或肥胖,由此可知肥胖問題的嚴重性。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如胰島素抗性,第 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脂肪肝,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及退化關節炎等疾病的相對危險皆明顯上升。若能成功減輕現有體重的百分之五或十,對上述合併症都有臨床顯著改善。因此肥胖防治已成為臨床及預防醫學重要課題之一。 
肥胖是指體脂肪囤積過多。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過重為身體質量指數介於 25~ 29.9kg/m2,肥胖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30kg/m2。肥胖可再分為三級:輕度肥胖為 BMI介於 30.0~ 34.9kg/m2,中度肥胖為 BMI介於 35.0~ 39.9kg/m2,重度肥胖為 BMI大於 40.0kg/m2。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的定義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是最為廣泛使用且接受度最高之指標,是社區最常被用來評估成人過重及肥胖工具。 
基因和環境為造成肥胖的兩大因素。少數肥胖是由單一基因所造成的,大部分肥胖個案是多個基因所影響,預估肥胖基因大約 40個左右。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過量攝取,缺乏運動,都跟肥胖形成有關。 
中醫治療肥胖主要原則為:
1.祛痰化濕:肥人多痰濕,方以二陳湯,五苓散,越婢加朮湯,防己黃耆湯加減。
2.穩定神經:睡不著,壓力大,心情不好,常吃東西宣泄壓力,方以加味逍遙散,甘麥七棗湯加減合歡皮,夜交藤,茯神,酸棗仁,龍骨,牡犡等。
3.抑制食欲:以補氣類為主,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精,玉竹等。
4.排宿便:方以桃核承氣湯,防風通聖散,麻子仁丸等加減山楂、陳皮、決明子等。 
配合針炙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有助脂肪破壞分解和吸收,有助水分代謝,促進新陳代謝。其中腹部前面肥胖常用任脈,腎經,胃經,脾經穴道,兩側腰腹肥胖常用肝經、膽經、三焦經、心包經、帶脈穴道。配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健康瘦身,甩掉多餘肥肉,一身輕盈,常保健康,遠離疾病,大家一起來對抗肥胖吧!

註: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講師。


本文轉載自2009/12/07"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