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三七(上)(下)

(上)





↑食用川七(藤三七)。圖片引用自http://www.ttvs.cy.edu.tw/kcc/935san/%C3%C3%A4T%A4C(%B6%B3%A Bn%A5%D5%B5%E6).htm
(圖片引用自http://tcam.ccmp.gov.tw/meun_know_1_content.asp?aaa=5)

◎文╱王秀菊


一、基源、性狀
三七是傳統常見珍貴中藥,為馳名中外的「雲南白藥」之主成分。藥材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 notoginseng (Burk.)Hook et Tseng的乾燥根1,別名金不換、人參三七、川七、田七、旱三七、盤龍七5。原載於本草綱目,釋名山漆、金不換,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故名山漆;貴重之稱,故名金不換;原以廣西田陽(古名田州)為著名,故名田七。主產於雲南、廣西等地,本品以8-9月採收者,充實飽滿,品質較佳,產量高,稱為「春七」;11月採收者,形瘦皺縮,質量較差,產量低,稱為「冬七」。外皮呈青黑者,似金屬鐵的顏色稱「鐵皮」,鐵皮內色亦青黑,體質較重,為佳;外皮呈灰黃色或紫褐色,似金屬銅的顏色稱「銅皮」,銅皮體內間有灰白,體質較鬆,年份不足,為次1。


二、功能、主治
1. 化瘀生新: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腫定痛。可用於出血證,善於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對人體內外各種出血如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等,無論有無瘀滯,均可應用,尤以有瘀滯者6為宜,單味內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於跌打損傷6、瘀血腫痛、心絞痛、血瘀經閉、痛經、產後血瘀腹痛,可活血化瘀而消腫定痛,為治療瘀血諸證之佳品。
2. 傷科要藥:凡跌打損傷或筋骨折傷,瘀滯腫痛等,本品為首選藥物,若配伍活血行氣藥同用,則活血定痛之功更著。此外,本品具有補虛強壯的作用,民間用於治療虛損勞傷,常與豬肉燉服。


三、用法、用量
多研成粉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四、藥理活性
本品主要含皂、黃酮、氨基酸等化學成分,主要止血活性成分為三七氨酸。使用上孕婦忌服。三七的藥理活性研究結果顯示,其所含成分有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而具止血活性者,又有抗血小板凝集及溶解血栓而具抗凝血活性部分,依傳統典籍之記載,三七產生止血補血與活血破血作用之不同,全憑用量差異之調整,每次服用三七粉5克以下有補血作用,而10克以上有破血之力9,然相關科學證據仍待進一步探討。此外,三七所含成分尚有下列活性篩選報告可供參考:促進多功能造血幹細胞增殖,可能具造血作用;擴張腦血管,可能增強腦血管流量;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有鎮痛、抗炎、抗衰老5等活性。(待續)
(本文作者為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86期" 99/08.30~ 09.05


(下)
◎文╱王秀菊


五、藥物交互作用
與西藥抗凝血劑共用會影響凝血作用,因此應隔開至少2小時以上,並監測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of prothrombin time)。看診時應告知醫師目前有在服用三七或抗凝血劑以避免產生中西藥交互作用。


六、臨床案例報告
臨床上,三七在中藥活血化瘀理論指導下,常用於高脂血症、冠心病、肝炎、血管硬化等疾患5:
1. 降血脂:部分臨床案例發現,三七所含的三七葉總皂可能會降低人體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脂質過氧化物5,6,7,8,9。76例高血脂症患者用三七治療,每次1g,口服2或3次,沖服,兩個月後測量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脂蛋白有降低之患者,分別占76例中之78.0%,57.5%,53.0%7。
2.狹心症、心絞痛:三七所含黃酮有可能會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律以及減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壓,預防並治療狹心症4,5,6,7,8,9。孫建軍等所提出之臨床案例,用三七治療心絞痛可使心率達到正常範圍7。
3.上消化道出血:部分臨床案例,三七可能增加血液中凝血縮短凝血?原時間從而止血。此外尚可通過收縮局部血管而止血4,5,6,8,9。
4.急慢性肝炎:有些臨床案例,三七可能使血清GPT下降,降低轉氨的活性,改善血漿蛋白異常,防止肝細胞壞死,從而治療急慢性肝炎4,6,7。其中,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100例,用三七配合茵陳蒿湯治療結果對黃疸的消退和降低轉氨具明顯作用7。慢性肝炎患者30例,每日三次,每次3g,沖服,15天為一個療程,3~4個療程可使白蛋白上升7。
5.腦血管意外:臨床案例發現,不論是腦出血還是腦血栓都有用,三七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有止血不留瘀,行瘀而不傷新血的特點4,6,8,9。
6.補益強身:三七皂還有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記憶、升高血中cAMP含量,影響血糖代謝…等案例報導。此外,三七中含有各種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亦可能被作為機體營養成分達到補益強身作用6。
七、坊間混誤用
一般民間食用的炒川七葉,原植物名叫藤三七,是落葵科植物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van Steen.的多年生蔓性植物3,藤上長有乾燥瘤塊狀珠芽,別名洋落葵,雲南白藥,台灣土川七等。藤川七不等於中藥三七,中藥材三七與食用藤川七的珠芽相似,所以藤川七常被誤認為是中藥材的三七,而中藥材三七為雲南白藥的主要組成藥材,所以藤川七又被誤認為是雲南白藥,萬芳醫院洪傳岳院長先前所帶領支團隊曾研究發現,自三七萃取的成分Trilinolein具防止動脈血管硬化之活性,也許可預防心臟病。但該研究結果一見諸報,不少病患紛紛向他探聽,研究指的三七是不是常吃的炒川七?可見民眾極易混淆。甚至部分大陸文獻提到,藤三七與三七同具消腫散瘀、活血止痛之效,也很可能是穿鑿附會之說。雖動物實驗初步發現,藤三七中某些成分,可能具降血糖與抗發炎之活性,民間也流傳可治糖尿病、肝病、胃病和風濕病,但都只是傳聞,皆有待研究進一步證實。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張賢哲(2007).道地藥材圖鑑(三).中國醫藥大學印行,2007,845。
2. 林惠瑕(1988).名貴中藥材鑑別.淑馨出版社,July 1988,18-21。
3. 陳昭坤(1996).藥用植物手冊.杉林溪遊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62、115。
4. 楊東育、李硯民(1999).三七在臨床中的應用.河南中醫藥學刊,4,46-47。
5. 喬迎親、楊濤(1999).三七的臨床應用.新疆中醫藥,1,44-45。
6. 張春雨、李麗瑩、武景鳳、王美村(2001).三七臨床應用及作用機制的探討.黑龍江醫學,11,842-843。
7. 劉靜(2003).三七的臨床應用.醫藥導報,S1,75。
8. 趙志敏(2006).三七妙用舉隅.時珍國醫國藥,12,2633-2634。
9. 王大觀、楊淑芬(2005).中藥臨床學.知音出版社,2005,322-325。
10. 中醫藥委員會.藥用三七.2010年7月19日取自http://tcam.ccmp.gov.tw/meun_know_1_content.asp?aaa=5
11. 植物-食用川七(洋落葵).2010年7月19日取自http://www.ttvs.cy.edu.tw/kcc/935san/%C3%C3%A4T%A4C (%B6%B3%ABn%A5%D5%B5%E6).htm
12. 三七健康網.認識三七.2010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sanqi.com.tw/Chinese_pages/Chinese_Herb_Introduction/Recognizing_Chinese_Herb/Sanqi/about-Sanqi.htm
(本文作者為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87期" 99/09.06~ 09.12



三七(散瘀止痛,消腫止血)


■正義
別名:二七,田七,參三七,土三七,破血草,見腫消,血當歸
性味:甘帶微苦
功用:散瘀定痛,破血止痛,消腫止血,消腫解毒,活血清熱等之效
主治:

(1)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

(2)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3)胃,十二指腸潰疸病疼痛。

(4)冠心病,不定型心絞痛。

(5) 為金瘡杖瘡要藥 (註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敷之去瘀消腫易癒,大抵陽明厥陰血之藥故能治血病)。等症用量 1~ 5克,孕婦慎用及血虛所致吐血,衄血不宜使用。
品質:該藥近世才出,軍中恃之,從廣西山洞來者,稍似白芨,地黃有節,味微甘,宛如人參。鑑定:以粉摻入豬血中,血化為水煮真。
驗方:

(1)治跌打內傷,外傷出血:三七 3克研末,以米送服或以黃酒,白酒,甜酒均 3克濕熱送服。

(2)跌打損傷:三七一‧五克,煆龍骨,五倍子各 15克,其研細末敷患處。

(3)吐血,衄血,血痢:三七 3克,花蕊石,血餘炭 2克研未分四次吞服。

(4)喀血:參三七適量( 3~ 5克)研粉,每次服用 0.6~ 1克,以開水送服。

(5)治胃出血:三七 3克研末(沖)白芨 15克,蓮藕汁一小杯(水沖)白茅根 30克,龍骨,蚵仔殼各 15克,製大黃 6克,水煎服用也可加配生地以涼血。

(6)治冠心病或心絞痛:三七 5克研末每日 5克日服 3次。

(7)產後血多:三七 3克研粉,每次服 3克,米湯送服。

(8)治毛囊炎,金瘡,癬:田七 6克水煎服用,取渣搗敷患處。

(9)治崩漏,月信過多,血出紫斑成塊:三七 5克研末,五味子,肉桂,丹皮,赤芍各 15克水煎服用。 (10)治血液病出血:參三七 3克研粉沖服。

(11)腦出血,(發病初期昏速不語)田七研粉沖服或加雞血藤,磁,竺黃粉,石菖蒲、當參各等分適量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0/10/21"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