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肛門周邊汗腺炎 紅腫熱痛

蒲公英,敗醬草,黃連,黃柏,丹皮,生地等為治療本病常用中藥。

「陳醫師健康關懷」
 「陳醫師,我的肛門周圍紅腫熱痛,有膿瘍,時好時壞,已經好幾個月了,怎麼辦?」李小姐十分困擾,生活品質深受影響。
 肛門周邊較常見的疾病除了痔瘡、且裂、瘰管、肛門搔癢及菜花等外,肛門周邊汗腺炎也常發現。如果在臀部、肛門旁發現有一個或多個連成一片的大小膿鍚,反覆發作,甚至拖上數年無法痊癒,就可能罹患了肛門周邊汗腺炎。患者男女性一樣多,年齡則以卅至五十歲間較常見。
 肛門周邊汗腺炎主要是皮下汗腺感染細菌所造成。人體汗腺分為大汗腺與小汗腺兩種,小汗腺分布較廣,幾乎全身都有,尤其手掌、額頭特別明顯,用以調節體溫。大汗腺則多在體毛叢生的部位,如腋下,陰部、陰部、鼠蹊部及肛門周邊。
 汗腺屬於皮下組織,開口在皮膚表面,一旦遭細菌感染,就可能化膿破壞汗腺,並且擴散蔓延到附近組織。肛門周邊流汗多,不通風,常有摩擦,局部循環及衛生清潔不佳等,都極容易促使細菌孳長,引起大汗腺炎。主要症狀包括紅腫熱痛,流膿,皮膚變色等,情況嚴重時會深入破壞,形成肛門 ?管,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在臨床上症狀輕微的病人常會發現一小塊紅腫疙瘩,類似青春痘,或有數顆,偶有分泌物;中度症狀的病人會出現一片較明顯的紅腫或有腫痛;重度症狀的病人,則感染範圍擴大,毛囊,結締組織及脂肪等皮下組織都已遭危害。
 肛門附近病灶的紅腫熱痛,常會影響排便及排尿的功能,感染嚴重時,也可能造成菌血症,引起發燒、發冷等症狀,也可能出現鼠蹊淋巴腺腫痛。
 中醫治療肛門周邊汗腺炎主要以清利濕熱,解毒化膿為主,方以龍膽瀉肝湯,菌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為主,若膿皰多,可配合仙方活命飲,托裏消毒飲,排膿散等,加減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仙鶴草白茅根,藕節等涼血清熱藥。若整體熱勢已退,可酌加陽和湯,參苓白朮散收功,加減知母,菌柏,小茴香,白花舌蛇草,蒲公英,敗醬草,白芨等。
 平時保養,要保持局部清潔衛生,盡可能在每次便後清洗肛門及四周,避免穿太緊、不通風、不吸汗的褲子,避免持續坐太久,阻礙血液循環。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1/07/17"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