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飲食觀

/王鼎源
 胃或十二指腸黏膜被腐蝕,形成瘡面,就是胃、十二指腸潰瘍。其發生的原因與神經活動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大腦皮層受到某種刺激,如憂愁、恐懼、憤怒、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就會使胃和十二指腸的血管痙攣等等,導致部分的胃黏膜或十二指腸黏膜被消化而形成潰瘍。
 潰瘍病人的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過去強調少吃多餐。「理由」是既不使胃部有過分負擔,又能使胃中經常有適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現在看來,少吃多餐並不適合潰瘍病的調理。食物進入胃內,除了中和胃酸外,同時更強烈地刺激胃酸分泌。每次進餐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要持續三小時左右,多餐就意味著不斷刺激胃酸分泌,使潰瘍面不斷受到酸的侵饋,不利於慢性潰瘍的癒合。
 有些十二指腸潰瘍病人,饑餓時疼痛,進食後即好轉,於是以為「食能止痛」,患者平時也帶著乾糧,一旦餓痛就以食止痛。
 這種不規則的零星進食,使胃酸分泌處於活躍狀態,也不利於潰瘍癒合。對饑餓性疼痛,正確的方法是服制酸藥,既能止痛又利於潰瘍癒合。因此,潰瘍病人,平時應以規則進餐為好,每日定時用餐,最好一日三餐。
 飲食調理,常能產生藥物治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由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於胃酸和食物的黏膜面,潰瘍深部常超過黏肌層,整個潰瘍面常直接而持久地接觸胃酸、胃蛋白酶和食物,並受其侵蝕。若能選擇適當的飲食,以減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食物的侵蝕作用,就能達到飲食治療的目的。
 飲食宜以麵食為主,低脂肪、蛋白質適量。麵食柔軟,還能稀釋胃酸,特別是麵食中所含的鹼有中和胃酸作用。不愛吃麵食者可用粥代替。高脂肪飲食會刺激胃酸分泌,對潰瘍患者不適宜。蛋白質也能強烈刺激胃酸分泌,因此,魚、肉和蛋類食品不宜過量。
 

本文轉載自2010/06/20"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