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久瀉 潰瘍性大腸炎

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直腸腸黏膜發炎或潰瘍的疾病,常發生在 20到 40多歲的青壯年人,尤以男性居多,這種病證,屬中醫學「久痢」或「久瀉」等範疇。
 造成潰瘍性大腸炎的原因很多,包括免疫系統、遺傳因素、感染、精神因素、過度勞累、過敏反應及其他不明原因。
 這類患者常抱怨腹痛、腹瀉、排便不順暢、便中夾有黏液、膿血等現象、嚴重者還可能出現發熱、消瘦、貧血、精神不振、甚至癌變等併發症。
 就中醫而論、潰瘍性大腸炎雖病位在腸道,但其發病卻與臟腑經絡的病變有關,發病的原因大多由於精神刺激、飲食失調、濕熱內蘊等,使大腸運化傳導失常,造成脾腎虧虛所致。
 治療多從疏利腸道積滯、調理腸道功能著手,以提高人體免疫及抗炎抗菌作用,使腸黏膜病變得以改善。
 在中醫來看,其症狀有虛有實,大便稀溏、夾帶白色黏液、怕冷、四肢無力、食慾不振為虛證;腹瀉、排便不順暢、肛門灼熱、便中夾黃色黏液膿血、味腥臭、腹痛、口渴、小便短赤為實證,診斷時必須查明病因,才不致錯判誤治。
 臨床上,中醫治療潰瘍性大腸炎,常以「健脾除濕湯」為主方,再依患者情況添加藥物,如腹痛甚者加白芍、烏梅;血便多者加三七、黑地榆;排便不順暢者加木香、檳榔;黏液多者加蒼朮或黃芩;久瀉不止者加赤石脂、訶子等,以加強療效。
 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配合針灸或灌腸療法,來減輕病情,例如針灸脾俞、中脘、天樞、章門、足三里、上、下居虛等穴;或用黃連、黃柏、梔子、五倍子、明礬等煎液、保留灌腸,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袪腐生肌功效。
 另外,患者也可選用蓮子、苡仁、扁豆各 20克、紅棗 10枚,或蓮子 15克、山藥 30克,煮粥常服,對病症也有助益。
 治療期間,急性期或病重時應臥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過度勞累、飲食失調、繼發感染等。
 飲食方面,宜食清炎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品。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牛乳等乳製品及煙酒。
 (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台灣醫藥交流協會理事長─蘇聰明)

本文轉載自2010/08/0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