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中醫的解表藥

■王鼎源 
 外感病初期,病在淺表,見有惡寒(怕冷,雖比常人多著衣物而寒冷不減),惡風,發熱,頭痛,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等表症,解除在表的病邪藥物,就是解表藥。因外感病最多,所以解表藥是使用最普遍的藥物。
 中醫認為表症分表寒症和表熱症兩類,其區別的要點在表寒症一般無汗,口不渴;而表熱症有汗、口渴、舌苔薄黃,正因為如此,所以解表藥也分為辛溫解表(用於表寒症)和辛涼解表(用於表熱症)兩大類。
 凡是可去除風寒、解除表寒症的藥物為「辛溫散寒藥」,常藉由發汗來驅除寒邪,因有發汗解熱鎮痛等功效,所以可減輕發熱怕冷,鼻流清涕,咳嗽氣喘,頭痛身痛等寒症,燥熱體質及容易出汗過多者,不宜單獨服用。中藥有荊芥、防風、白芷、川芎、紫蘇葉等。
 可去除風熱,解除表熱症的藥物為「辛涼解熱藥」,因有抗菌,退熱及鎮痛等功效,所以可減輕發,熱咽乾咽痛,鼻流膿涕,咳嗽氣喘痰黃,頭痛等熱症,虛寒體質者不宜單獨服用。中藥有柴胡、蔓荊子、菊花、葛根、薄荷、浮萍、蟬蛻、桑葉等。
 辛溫解表藥發汗作用較強,當中病即止,平素體虛的病人當慎用;辛涼解表藥以宣散風熱為主,發散作用較辛溫解表藥緩和。一些辛涼解表藥常作暑季飲品。
 由於人的體質不一樣,有氣血陰陽之虛衰,有壅熱、痰濕、瘀血之內實,所以在使用解表藥時,往往要根據不同情況,用益氣解表,養陰解表,助陽解表,清熱解表,滌痰解表之法及配伍不同藥物。不是所有的解表藥都只能用於表症,有的解表藥還可用於疹出不暢、水腫、咳嗽、哮喘、風濕疼痛,使用者當注意。
 服解表藥時,應禁食油膩,高蛋白、高糖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胃腸不適;也不宜大量食用水果。解表藥煎煮時間不宜太長。溫熱服用最好。

本文轉載自2010/08/1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