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中醫看失眠

■王鼎源 
 失眠即睡眠障礙,是指睡眠的時間和品質,不能達到正常睡眠要求,從而出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佳等難受的感覺。睡眠的時間和品質要以平時睡眠習慣為標準,而且只有連續長期無法成眠才算患有失眠症,至少三週以上。
 中醫認為導致失眠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不外乎內因外因。失眠的病理機制中沙步及多個臟腑,但主要病變在心,因為心主神,神不安則失眠。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機有。
  (一 )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乏源,營血不足,不能滋養心神而致不寐。
  (二 )陽不交陰,心腎不交:久病之人或身體虛弱,腎陰耗傷,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不能下交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神志不寧,因而不寐。
  (三 )陰虛火旺,肝陽擾動:由情志所傷,肝火修達,氣鬱不舒,鬱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陰陽亢而擾動心神,神不安寧以致不寐。
  (四 )胃氣不和,夜臥不安:飲食不節,腸胃受傷,夜食停滯,釀為痰熱,壅遏於中,痰熱上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寐。
  (五 )心虛膽怯,心神不寧:心虛膽怯,決斷無權,遇事易驚,心神不安,亦能導致不寐。此為體弱心膽素虛,善驚為恐,夜寐不寧。亦有因情緒緊張,終日惶惶,漸至心虛膽怯而不寐者。
 由上可知,失眠原因雖多,但總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因為血之來源,由水穀精微所化,上奉於心,則心得所養;受藏於肝,則肝體柔和;統攝於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內藏於腎,腎精上承於心,心氣下交於腎,則神志安寧。若暴怒、思慮、憂鬱、勞倦等傷及諸臟,精血內耗,彼此影響,則多形成頑固性失眠。


本文轉載自2010/08/08"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