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逾40歲…… 半數有靜脈曲張

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金銀花、玄參為常用治療本病中藥。
 下肢靜脈曲張除美觀上的困擾,嚴重的話甚至影響走路。主要是指下肢表淺靜脈不正常彎曲及擴張的情形。
 下肢靜脈分為三部,即表淺靜脈系統、深部靜脈系統及交通靜脈系統。下肢靜脈中,有單向瓣膜存在,可以導引血流由下而上,而淺而深返回心臟,所以下肢靜脈系統中血液的回流,主要是靠下肢肌肉中肌幫浦及靜脈中完整瓣膜系統共同作用。例如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收縮時,肌肉中靜脈會完全壓扁,而將血液向前推進深部靜脈系統,由於靜脈中有單向瓣膜存在,故血液不會逆流進入表淺靜脈系統。下肢肌肉中肌幫浦每收縮一次,平均可以將 300毫升的血液送入深部靜脈系統。
 站立時,約有 500毫升的血液,由下肢的動脈移到下肢靜脈中,由於重力的影響,足部血管的透壁壓力大大的增加,因此水分被迫離開微血管,而滲透到組織間。在肌肉中肌幫浦和完整淋巴系統共同作用下,組織間水分會陸續被送回血液循環中。
 臨床上,依照靜脈曲張的位置,靜脈曲張可分成三群:
 (1)大隱靜脈曲張
 (2)大隱靜脈分枝曲張
 (3)微血管擴張。
依照靜脈曲張形成的原因,靜脈曲張可分成二群:
 (1)原發性靜脈曲張:其形成原因可能來自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或靜脈壁本身不夠強韌,或有未知的動靜廔管存在
 (2)次發性靜脈曲張:其形成原因來自深部靜脈功能不全或是深部靜脈血栓,導致表淺靜脈擴張。
 依據流行病學上的調查,年齡大於 40歲的人口中,大約百分之五十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靜脈曲張或是微血管擴張。此外,成年人口中,大約百分之十至二十的人有明顯的靜脈曲張。
危險因子包括 
1.家族史 2.年齡不於 50歲 3.女性 4.多產婦 5.口服避孕藥 6.長期站立(每天站立多於 6小時) 7.肥胖者。
 中醫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為主,方以補陽還五湯、黃芪五物湯、烏藥順氣散,行氣活血化瘀,改善下肢循環,減少靜脈曲張;再以四妙勇安湯合四妙散清熱解毒、清利濕熱,改善鬱積性靜脈炎。單味藥如:丹參、赤芍、川七、桃仁、紅花、丹皮、生地、忍冬藤、石膏、防己、澤瀉、黃柏皆有助於下肢靜脈曲張之改善。配合針灸,常用穴道如: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豐隆、委中、承山、太沖等,皆有助於下肢循環改善。
 照片註解:
 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金銀花、玄參為常用治療本病中藥。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1/12/2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