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營養性貧血 可食補


  「醫師說我欠血,要怎麼吃才能補血 ?」營養諮詢門診中,常有民眾遇到貧血或病痛,仍按照傳統,希望以吃補血、補健康,但並非所有的貧血問題都可以透過食補改善。
    貧血主要是創傷或疾病所引發,與飲食缺乏的相關性較小,患者應先輸血或治療原發疾病,待病情穩定後,再視情況做食物調養。營養性貧血則為紅血球生成的營養素缺乏,才適合採飲食治療,補血食材要領如下:
─鐵質:紅肉、內臟、堅果、綠葉蔬菜等含量較豐富。紅肉類 (如牛肉、豬肉 )屬於血基質鐵,人體的吸收率較佳達 20%,而植物性食物吸收率僅 3%。
─葉酸:存在於全穀類、綠葉蔬菜、豆類、柑橘類等。需注意葉酸容易被熱破壞,吃法以生食或快炒最佳。
─維生素 B12: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肝臟、肉類、蛋、乳製品等,素食者需注意額外補充。
─維生素 C:存在於蔬菜、水果中,尤其是柑橘類、深色蔬菜。若與非血基質鐵同時攝取,可提高鐵質的吸收 3至 8%。
─蛋白質:可幫助紅血球生成,尤其是高生理價蛋白質,如黃豆、牛奶、肉、蛋等,應占每日總蛋白質攝取量一半以上。
─單寧、植酸、草酸、磷酸:存在於巧克力、茶、咖啡中,會與鐵形成不可溶性化合物,減少鐵質吸收,應避免和鐵質豐富的食物同時攝取。
各種營養素會於不同階段參與紅血球生成,其中一個缺乏時,都會影響紅血球生成的型態,所以只要把握均衡飲食原則,再搭配選擇小撇步,維持足夠造血原料的話,營養性貧血其實是可以預防。(營養部徐瑋婷營養師口述、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1/12/0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