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中醫看膽結石

■王鼎源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從嬰兒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生,但四十五至五十歲是發病的高峰年齡。膽汁鬱結,膽道感染及膽固醇代謝失調是膽結石的主因。
 有不少中年人進食較多,吃入大量脂類物質,直接影響膽汁成分,膽固醇與膽色素的含量增加,兼之運動量減少,膽囊、膽道的收縮能力降低,致使膽汁淤滯,膽汁濃縮,其中高濃度的膽鹽會刺膽囊與膽道的黏膜,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容易誘發細菌感染。而細菌往往是形成膽結石的核心物質。
 膽結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膽絞痛。膽絞痛大都在飽餐或吃高脂肪飲食後數小時內,或在腹部受到震動(如在崎嶇的路上騎車、騎馬等)後發作。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開始時呈持續性鈍痛,以後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病人常坐臥不安、彎腰打滾、用拳頭緊壓腹部,甚至哭喊。有些病人嘔吐後膽紋痛會稍減輕,膽結石退入膽囊或進入十二指腸後,疼痛會完全消失。
 有的病人中上腹或右上腹有飽悶感,有時有胃灼熱、噯氣、噯酸及腹脹,吃油膩食物後這些症狀更明顯。如合併有膽道感染,會出現黃疸、高熱、寒顫、頭暈頭痛、血壓下降、白血球增高、膽囊區壓痛。
 中醫認為膽結石的病因是情忘抑鬱不暢,致使肝膽之氣鬱結,疏沁失常,或因飲食不節制、過食油膩、致使腸胃運化失健,繼而生濕蘊熱,阻礙肝膽疏泄功能。濕熱久蘊不散,則膽十久淤不暢而凝結成為砂石。其治療宜疏利肝膽,清化濕熱。
 處方舉例:鬱金四十克、柴胡三十克、大黃十克、黃芩三十克、金錢草三十克、茵陳三十克、虎杖三十克、內金十五克、木香十五克、香附十五克、烏梅三十克、馬鞭草三十克、滿天星三十克,水煎服。
 
本文轉載自2010/01/11"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