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藥酒的製作方法

▓王鼎源  
藥酒是用白酒或黃酒浸泡經過加工炮製的中藥而成。對於藥酒的製作方法,歷代醫家對此論述各異。如「本草經集」中記戴:「凡清藥酒,隨便清飲之。」唐代孫思邈的浸泡藥酒的法則是「凡漬藥酒,藥皆細切,生絹袋盛之,納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而明代李時珍則主張釀製藥酒當「或以藥煮汁和飯,或以藥袋安置酒中,或者藥物和飯同釀,皆隨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絹袋盛,藥入罈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飲。」縱觀歷代各醫家有關藥酒的製作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 
一、冷浸法:將藥物加工後,置容器中(缸、甕、瓶、罈等均可,視藥物及酒的多少而定),按各酒方的要求加入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每日搖動一次,通常浸泡 15天以上,然後壓榨去渣,過濾澄清,貯入瓶中即可。 
二、熱浸法:即將藥物加工後,與適量的酒共置於容器中,隔水加熱至沸後取下,待冷,埋土中 14天去火毒,然後將藥酒換注到另一個容器中,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一般需一個月以上),取上清液,藥渣壓榨後取液汁,與上清液合併,靜置沈澱,過濾即可。 
三、釀造法:釀造有三種方法。一是將藥物切碎,用 50至 55度白酒,共置於容器中,密封浸漬 20天左右,壓榨過濾,得浸出液,另用糯米或其他雜量,蒸熟,待冷,進行糖化發酵,得酒釀,加入藥物浸出液,拌勻,進行陳釀,一個月後,壓榨過濾即得藥酒;二是將藥物加工後,用水煎取藥汁,另用糯米蒸熟,待冷,入麴糖化發酵,得酒釀,再入藥汁進行陳釀,去糟得酒;三是將藥物,糯米分別蒸熟,待冷拌勻,入麴同釀。 

本文轉載自2010/01/28"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