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白附子

◎文╱鍾瑩慧

白附子始載于《名醫別錄》,生品有毒故一般需炮製後使用。在本品於臨床應用上有同名異物之情形,存在很多誤用或代用。據學者調查1,北京、河南、四川、香港等地習稱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乾燥塊莖為白附子(又稱禹白附),而上海、浙江、台灣等地習稱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Raipaics.)的塊根為白附子(又稱關白附)。禹白附主產于河南、甘肅等地,以河南禹州產為道地而得名;關白附主產於「關外」遼寧、吉林等地因而得名。據本草考證,早期入藥的白附子實為「關白附」,元、明時期以後「禹白附」才作為白附子開始入藥。禹白附、關白附與白附片三者名稱相似、外形相近、極易混淆,其異同點比較如下表2-3:


參考資料
1. 中藥白附子的品種變遷考變. 基曾中醫藥雜誌, 1998, 12(4):3-6
2. 附子、白附子、關白附子不宜混用. 海峽藥學, 2001, 13(1):34
3. 白附子、白附片藥名相似異藥辨 河北中醫, 2008,30(1):84
4. 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品質研究(第2冊,第1版).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5:1085
5. 中華本草(上冊,第1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486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72期" 199/12.20~1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